综合通讯
“互联网+”下的安全十五分钟



15时40分,正在跟工程技术部讨论高墩安全防护的安全员王飞接到通知,要一小时内整改完毕安全监理发到群里的安全督办问题。
“琼哥,我现在得到拌合站一趟,监理要求一小时内完成上料口安全围挡整改,这个安全防护方案等我回来之后继续讨论啊!”正说着,王飞便拿起手机,边安排工作,边从容地走出了办公室。以往,面对这样的整改要求,王飞可没那么有条不紊,恨不得立马飞到施工现场,要知道,只有一个小时,时间太紧!
“喂,王部长,我们拌合站已将上料口安全围挡整改完成,你们是否需要提交监理进行复核?”人还在路上,接到整改通知的拌合站那边,电话已经打了过来,王飞让司机加快速度,“知道了,我马上到现场,复核整改结果后再通知监理。”
现场查看整改结果,对作业工人违规打开安全围挡没进行及时恢复进行批评教育,手机拍照将整改结果提交系统。15时55分。王飞拿起了电话,“张工,拌合站上料口安全围挡安全隐患已经整改并复核结束,对作业工人进行了批评教育,请您核查。”
十五分钟,从发现问题到安全隐患整改复核验收,仅过去了十五分钟,放在以往,至少需要半天才得以完成。效率的提高,归功于项目的“安全员”——“互联网+安全”管理系统的运用。自从“互联网”把全世界都联系起来,“十五分钟”定律也应运而生。在川海大桥项目,这十五分钟虽然无法让人快速成名,但却可以轻松完成一次施工现场的安全督办。
川海大桥项目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冶县,施工点分散,地势起伏大,桥梁连续跨越民和县地方村道、兰西高速、湟水河、兰海二回高压线,谷丰渠、天然气管道,作业环境复杂,施工现场安全隐患数量多,风险管控难度大。为了更好地守住安全红线,项目根据实际情况,应用“互联网+安全”管理系统,通过细致梳理安全隐患清单,运用信息化现场安全管理的手段,为解决现场安全隐患问题提供了可靠保障。
“互联网+安全”管理系统是由综合管理平台、安全通APP、平安工地APP组成,说起它的便利,项目安全管理部的工作人员们最有发言权,“信息化时代,大家都手机不离身,继娱乐APP后,这种根据工作需要研发的APP,实在是便利。”大家都称它为“手掌上的安全员”。
在系统中提前输入安全风险源辨识,安全管理人员便可以准确辨识此处施工存在的风险,总监办或业主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安全通APP”或“平安工地APP”将发现的安全隐患传入系统,项目部相应督办人员的软件会自动弹出需要整改内容,安全管理工作便能做到“即查即纠”。如此这般,管控困难的安全工作便呈现出安全检查工作痕迹化、检查流程标准化、整改工作及时化、整改复核实效化、档案资料规范化的特点,安全生产工作逐步信息化。在安全管理执行方面,“互联网+安全”软件拥有“定时、定人、定位”的作用,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全都在软件管理上体现,从而做到安全人员真正深入工地管安全的目的,有效避免了安全管理工作“假重视、假落实、假整改、假治理”的现象。
“互联网+安全”技术的引入,使项目安全施工管理界面清晰,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安全管理工作得到提升,并且作为项目标准化管理的第一步,在“互联网+安全”的引导下,项目标准化建设、工程实体质量、安全文明施工都得到了质的提高,管理、施工标准化使得品质工程创建得到了有效保证。(李震、吴银生、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