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通讯
读无用的书,做有趣的人



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第一天的时候,同学王在教室里声嘶力竭地读着《课外阅读》上的一首诗歌。他坐在教室第三排靠近过道的位置,旁边簇拥着几位早到的同学,他们高声地吟诵着“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我满眼羡慕,找个位置坐下来后,翻到和他们同一页,却读不出来,因为那时候我还没有学会拼音的整体认读。
基于童年物资的匮乏以及无阅读意识,我几乎没有看过课外读物,一本《王子流浪记》和一本《鲁滨逊漂流记》分别占据着小学和初中的阅读生涯。至于高尔基的《在人间》,在我读了一遍之后很快便忘记了阿廖沙的人生经历,因为复杂而又繁琐的人名和翻译过来的复合长句实在无法填进大脑皮层的沟壑。实际上我的阅读在大学才刚刚起步,除了教材之外,会看一些小说和评论合集。我对鸡汤文和人生指南型的书籍颇不以为然,例如:《为人处世的N条法则》《二十岁决定男人(女人)的一生》,因为这些书或文章多为无病呻吟,并且功利性和目的性太强。有时候看了太多的人生指南反而找不着北。一些无用的书籍倒是可以提高人的审美,增加生活的情趣。上个月从西藏出差返程途中,在飞机上读《封神演义》方弼方相反朝歌二王子受难一节时,情不自禁几乎痛哭失声,为殷郊、殷洪坎坷的命运而担忧,为兄弟俩患难时的手足之情而感动。在泪眼模糊的朦胧阅读中,我似乎感受到爱恨的巨大力量。
大学的几年,是我阅读的黄金时期。除了老师布置的几篇名著外,我时常也翻一翻那些道听途说的书籍,在大四即将毕业的那一年,无意中看到了一本叫做《流氓的盛宴》的绝版书,虽然这个时代已不是作者朱大可最辉煌的时期了,但他独特的语言和锐利的文风很快吸引了我,我将这本PDF扫描件很快打印出来并装订成册,在那个寒冷的冬天,这本书陪伴我在学校附近的出租屋内度过了最有意义的时光。读完之后发现自己的价值信念体系几乎崩塌,它用“反讽”的基调敲开了国家话语的坚硬基石。这本书像一把尖利的钢刀划破了信念的夜空,具有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随后,我一鼓作气将朱的所有作品全部影印,好奇心催使我夜以继日地进行阅读,似乎发现了另外一个话语世界。
毕业后的这几年,虽然阅读量也不是很多,但每年我都要坚持读两本书,写几篇空间日志,以保持思想的清醒和预防记忆的缺失。在我看来,除了业务口的专业书籍外,人们应该更多地阅读一些类似史书、小说、诗歌的“无用”书籍,因为这些书籍增强了人们对爱恨的感知能力,对修复人格缺陷具有重要意义。也许,有用和无用本身就是一对辩证关系。
朱大可说过“文学的公共性就在于它的非公共性,它起源于作家最孤独时的反思”。孤独是人的永恒属性,只有学会孤独,才能厚积薄发。这个世界正在变得喧嚣,而读书却可以使人安静,如《大学》所言,“静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安”,只有保持内心的安静,人们才可以思辨。那就让我们停栖在阑珊的微光里吧,别为黄金屋,别为颜如玉,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个有趣的人。(苏泽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