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通讯
挑大梁的“孩子们”
2019.05.07
来源:
作者:
横跨山谷的罕龙一、二号特大桥在夕阳的照射下,与鳞次栉比的村落交相辉映;高耸的墩柱内实外美,浑然天成;弧形的梁体线形平顺,巧夺天工;六台塔吊铁臂摇摆,正在繁忙地起吊施工机具和材料;数百名工人紧张有序地进行着各道工序的施工。虽是暮春,宛如酷暑,地处干热河谷地带的云南红河县的最高气温已经达到了38度,项目上年轻的技术员们顶着热浪,奋战在施工现场一线。
“说到90后,印象中他们还都是难挑大梁的小孩子,但项目这些小伙子们却让我意识到90后也开始走向工作岗位,逐渐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看到这些被晒的黝黑的小年轻们,元蔓三分部党支部书记王建飞感慨道。
项目承建的全线控制性工程罕龙1号特大桥和罕龙2号特大桥为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中跨180米。拥有134米全线最高墩的罕龙1号特大桥是全线最高桥。两座特大桥超高墩液压爬模施工、大跨度箱梁挂篮悬浇施工、边跨现浇段平衡配重施工等施工工艺繁,技术管理水平要求高。除了项目总工程师徐仁智有着丰富的桥梁施工经验外,负责两座特大桥现场管理的90后技术员都是近三年参加工作的新员工,仅有一名技术员干过同类型的桥梁。
“看着忙碌的施工现场,当时心里很忐忑,有些不知所措。”谈起初到工地的感受,技术员朱爱国记忆深刻,“上了四年大学,读了很多书,但初来工地,还是不知道如何下手,更何况让我负责全线最高墩控制性桥梁。”为促进这些刚步入岗位的孩子们快速成长为业务骨干,项目部开展师徒“传帮带”活动。针对各个新员工自身特点,为他们指定了至少具备五年工作经验的师傅。一方面师傅采用座谈、授课、一对一理论指导的方式对新员工进行技术管理工作相关业务的理论培训,另一方面在施工现场手把手指导培训,师傅耳提面命地指导现场施工管理要点、学生耳濡目染学习前辈工作经验。“师傅制定学习计划,让我白天在现场学施工管理,晚上研究技术方案、做工程资料,快三年过去了,虽然苦点累点,但日常技术工作我已经轻车熟路。”说到这里,东北大汉小朱笑了起来。
罕龙一、二号特大桥为高风险管控工程,桥梁施工质量合格率要达到百分之百,哪怕细小的瑕疵,都会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技术上不过关,就无法承担起现场指导和把关的重任。徐仁智总工程师对这群90后技术员的要求是:严格执行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制度,做好施工现场技术管理工作。在严格图纸会审、技术方案审查的基础上,由技术人员向施工作业队进行三级技术交底,并严格管控现场施工各项技术参数,扎实做好各项技术保障工作。
施工现场给这伙年轻人带来许多新的挑战。“这是我参与建设的首个工地,只想一心干好。”这是安全员罗雄的心里话,也是这个团队共同的坚持。严格执行“三检”制度,坚持隐蔽工程“报检”制度,对关键工程均无条件推行“首件工程”认可制度。程序复杂,过程繁多,这就要求每个技术人员不仅有合格的技术水平,更要对工程质量有强烈的责任感、敬畏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隐蔽工程施工时,他们旁站指导,经检查验收合格后方能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砼浇筑施工时,他们全过程值守现场,保障砼浇筑质量;张拉压浆施工时,他们全过程监督张拉达到设计要求、压浆密实饱满。“这项工作不仅仅要有技术,更要有责任心,如一不小心走了眼,质量隐患就埋下了,后果很严重。”施工管理部负责人张建国说。
张建国,踩着80后的尾巴出生,理所当然地成为这帮孩子们的“老大哥”,在桥梁建设进入全面攻坚阶段时,他每天和全体技术人员一样不断忙碌在桥梁各个墩柱上,到现场指导、旁站、监督,几乎每天都是踏着晨曦出门,背着晚霞返回。“虽然桥墩都起来了,我们现在还不敢大意,剩下的挂篮施工任务更为关键,都在高处作业,又是高温天气,工作会更辛苦。”张建国说。从两年前特大桥修筑便道、打第一根桩开始,他就没离开过工地,短平的头发下一张黝黑的脸庞,青春的底色被风渡上一层刚毅。
大半年的时间里,跑坏三双运动鞋;两个月,身体瘦了一圈;三天,白皙的脸上晒脱了一层皮。两年来,这帮孩子们在工地上风吹日晒,肤色个个黝黑发亮,被人幽默地称为“工地上的非洲小伙”,个个都是能顶事儿的黑汉子。
施工以来,就凭着这帮年轻人,硬是把两座控制性工程干到全线领先,罕龙一号特大桥主墩大体积承台在全线同类桥梁中率先完成;罕龙一号特大桥左5右4号主墩134米全线最高墩顺利完成封顶;罕龙二号特大桥左幅6号墩在全线180米跨连续刚构桥中率先完成0#块等等,工程工期全面受控,施工进度在全线一直名列前茅,广受业主及各方单位好评。(王建飞 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