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通讯
巴基斯坦见闻——婚礼篇
2011.02.22
来源:
作者:
在国内,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在巴基斯坦也不例外。进入10月后,去餐厅吃饭,好几天不见一直在厨房帮厨的巴基斯坦雇员菲亚子,一问厨师才知道是回家操办婚事去了,还说结婚那天要邀请项目人员到他家去做客。结婚在巴基斯坦也是人生一桩大事,比国内有过之而无不及,新郎家提前十几天就开始准备了。那天,准新郎菲亚子在朋友的陪同下来到我们的驻地,向我们正式发出邀请,请我们去参加他的婚礼。按照中国的习俗,我代表经理部给了他2000卢比的红包,向准新郎表示祝贺,希望他和新娘早生贵子,祝愿中巴友谊代代相传。新郎很是高兴,原来巴基斯坦结婚也时兴送红包,看来还没有出丑。由于第一次参加国际婚礼,心情可能比准新郎还激动和紧张,毕竟是代表咱们中国人前来祝贺的。
菲亚子结婚那天,我们一行10多人乘坐一辆面包车去参加他的婚礼。开车的司机是有着10多年军龄的退伍军人,和菲亚子同住一个村子,他们的家在离我们修建的中巴公路不太远的地方。司机介绍大概有一个小时的路程,汽车离开我们修建的中巴公路后,沿着崎岖不平的小路行驶。路是开在半山腰上的,一边是峭壁,一边是深达几十米的悬崖,宽度只能过一辆车。司机可能习惯了这种路,将车开的飞快,以至于我们多次请翻译告诉他要开慢点。经过一个小时左右的恐惧和颠簸,眼前一片开阔,终于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这是一个建在半山坡上的村庄,沿山坡稀稀拉拉散落着几十户人家。可能是为了抗拒冬天寒冷的缘故,房屋都很低矮,并且很小,在村里见到的最好房屋就是学校了。
我们到达菲亚子的新房时,房间正在摄像。看来巴基斯坦朋友也和中国人一样,喜欢用摄像机记录下美好的瞬间。新郎菲亚子头戴白色纯羊毛毡帽,帽子正前方插着白色和黑色交织在一起的羽毛,身穿穆斯林重要节日才穿的长袍。长袍是纯羊毛制作,袖口、口袋、背后及开口处用紫红色线绣有精美的图案,腰带也绣有图案。问巴基斯坦朋友衣服的名称,朋友说的是厄尔多语,没有听懂。(后来和新疆的朋友聊天才知道,新疆的维族人在重大节日也穿这种礼服,维语叫“恰盘”,是穆斯林重要节日的礼服)。新房不大,大概20多个平方,砖木结构。房间布置的简单明了,水泥地坪有着五颜六色的手工地毯,墙上贴着大红的欢迎之类的喜字,房间挂着手剪的彩带,沿墙铺着厚厚的被褥,放着像枕头一样的靠枕,房间没有像国内那样有眩目的家具和琳琅满目的电器。据主人介绍,新房就是现在这个样子,没有任何家具,只是在晚上增加几床被子,因为要在房间举行庆祝活动,将被子放在了别的房间了。此时,乐队奏出欢快的巴基斯坦舞曲,先是新郎和有威望的老人随着舞曲翩翩起舞,然后是客人,我们被邀请后也随着乐曲跳了起来。巴基斯坦舞蹈有点像新疆的维族舞蹈,跳起来没有什么难度。跳了大概半个小时的样子,热情好客的主人请我们吃食品,我们盘腿沿墙坐在厚厚的被褥上,身后靠着靠枕,在我们面前的地毯上铺有用餐的专用毯子,上面摆满了奶茶、糖、恰巴的、黄油以及各种干果。我学着主人的样子,撕了一片恰巴的,沾了点黄油,放在嘴里咀嚼起来。可能是不习惯黄油味道的原因,差点吐了出来。为了不丢人,抓紧时间喝了口奶茶。一边左顾右盼,一边用力将嘴中的食品吞了下去。幸好没有被我们的巴基斯坦朋友看到,不然可就老爷爷掉儿子——丢大人了。
菲亚子的婚礼北京时间下午4点才正式开始。全村男女老幼先是中午在新郎家吃一顿午餐,下午开始集中在新郎家附近的空旷处跳舞。这时候新郎换了一身阿拉伯长袍,外套民族服装,在乐队和亲朋好友的簇拥下,去迎接新娘。新娘就和新郎菲亚子在一个村子里住,到新娘家就10多分钟的路程。听当地朋友说,新郎到新娘家后还要在那里跳上一会舞。新郎走后我们被邀请和当地老人在一起跳起了欢快的舞蹈。看到我们笨拙的舞姿,围观的人群不时爆发出善意的笑声。妇女们也去掉了蒙面的纱巾,露出欢快的笑脸,任由我们照相,一点也不像传说中所说“巴基斯坦女子外出必须带面纱,不能面对陌生男子”的样子。可能因为我们是中国人的原因,当地人对我们很友善,可以让我们任意照相而不反感。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等到新娘子的到来就返回了。很遗憾,参加婚礼却没有见到新娘子,这也许是另外一种风景吧。希望下次再参加巴基斯坦朋友的婚礼时一定要见上新娘子。(张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