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之大——《你在为谁工作》读后感
2011.08.24
来源:
作者:
洪流滚滚,来势凶猛,当人们已被物质主义所麻痹固化,在疲于奔命的潮汐中为糊口而争分夺秒的时候,很少再有人会去思考工作的真正目的。 当今社会,物质极大丰富,文化日益进步,生活日趋复杂,但我们似乎并不比过去更加快乐。生活充斥着义务、责任、恐惧与躁动,人们在不安中朝九晚五,在平淡的日子中磨平了对一切事物的兴趣。思绪茫然,浑浑噩噩,人生的本来含义全然遗忘,撇去快乐的浮沫,只剩下空虚。 生之短暂,寄蜉蝣于天地;人之渺小,渺沧海之一粟。怎样才能让渺若滴水的人生不至于过早干涸,只有让它融于大海。只有当个体融入群体,才能使自我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实现。而工作,就是实现这一过程的最基本途径。 有人形容工作为“残酷的美好”。美国幽默大师罗伯特.奥本曾说:“每天早上起床后,我都看一遍福布斯美国富翁排行榜,如果上面没有我的名字,我就去上班。” 赚钱就是工作的定义,这在大多数人眼里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他们来说,工作的初衷来源于马斯洛需求层次中的最底层需求,也是人的各种需要中最本源、最强烈的一种——生理需求:有工作才有工资,有工资才有饭吃,工作基本是迫于生存的压力,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很少再有人会把自己的工作与人类福祉、民族兴亡扯上关系,人们在乎的是工作的本来面目。它只是一种简单的雇佣关系,做多做少,做好做坏,对自己意义不大。多少上班族在这样的情绪下甘于沦为蚁族,渐渐丧失激情,推诿责任,对工作产生怨恨。这时,有没有人想到停下手中的工作,静静反思一下:“我在为谁工作?” 注意,我想谈的是工作,不是赚钱。 “内心不渴望的东西,它不可能靠近自己”。我需要一份工作,就像我需要一个爱人。他将占据我的大部分人生,我的努力与他息息相关;他不必是最好的,但却一定最适合我;我们是否互相关心、喜爱并能共同成长,是能否天长地久的关键。你我都需要这样一份工作,赖以生存,相濡以沫。 新员工,如同坐标原点,零的突破与职业道路的延伸,首先基于是否能诚恳的接受自己的无知,虚心的向左右人求教。在短短三五年内,无数条射线将从原点出发,分道扬镳,朝着不同方向前行。人常说:年轻就是资本。并不意味着年轻有更多青春可以挥霍,而是我们可以趁年轻忽略很多不必计较的东西。不计较这个行业是否领先、公司是否昌盛、条件是否舒适、待遇是否优厚,只计较自己每天学会了什么,今天的自己是否比昨天的更加成熟进步,就够了。如果在职业生涯之初就计较利益得失,心浮气躁向往一份薪水丰厚又轻松自在的工作,没有现实障碍的砥砺,只会减缓自己进步的速度。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现阶段,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一个机会学习、领悟和实践。 当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亲身体会到自己从业余到精通的蜕变,经历知识从抽象到具象的进化,必定内心充斥着满足,感受到自我价值初步实现的喜悦。人生在世,谁都不希望自己的一生碌碌无为;生命无常,则应该尽量多利用时间,增加生命的宽度。有时候,我们憧憬的光明前程总是不能如期到来,比如赚大钱,比如名扬海外。它始终只是孩提时代遗留的希望,一个梦想。若想重新描绘现实,我们需要非同寻常的应变能力、智力和运气。如果不能韬光养晦,抓紧时间积累能力和智力,即使在好运不期而至时,也会因为抓不住而扼腕叹息,这样就只能长期在距卓越一步之遥的地方裹足不前。大多数生活的loser,习惯于抱怨,仿佛生活中除了压迫没有其他,可这里面又有多少人曾经想过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压力,比如在工作行业的知识谱系之中,跳脱自己的熟悉的范畴,试着涉猎完全陌生范畴;比如在已有的语言能力之下,再多增加一种外语的能力;比如在熟络的交友圈子之外,再试着与一些彻底不同行业的朋友交往。这些能够铺开生命蓝图的节点,都是在每一天认真充实生命的过程中达成的。 我们手里能抓住的,只有现在,为自己工作,为公司造福。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刘璐)

微信

中交二公局四公司

打开微信扫一扫,时刻关注中交二公局四公司最新动态!

移动

中交二公局四公司移动版

打开微信扫一扫,访问中交二公局四公司移动版!

留言
信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