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通讯
远山之下
2015.12.30
来源:
作者:
大概生在平原上的人更能直观地感受到大山的威压,对于起伏的山峦,我始终抱有敬畏之心。我敬畏它,却不是孔子于鬼神的“敬而远之”,我敬它畏它又向往它。
对于山的喜爱,我从不掩饰,有时甚至表现得过分狂热。我不了解山,说不全任何一座山的历史、形状和物产,但每每它出现在我眼前,我便身心都被其征服。单是它最直接的外貌,远远地看着,我心中便升起异样的情愫,那种有些微妙的感觉一部分推着我向后退,一部分推着我向前进。它像是在恐吓我,又隐隐地在召唤我。
《说文》释“山”:土有石而高。山之为山,在高也。山之高大,显得厚重敦朴,俨然有长者风,是故人们历来以“高山”喻高尚的德行,高山仰止,人在高山面前唯有仰视。司马迁在评孔子时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高山所散发出的威压,或不尽因它所处在高处,更因人见之高而生的难以企及的感受,这应该便是司马迁所说的“不能至”吧。不知是人的好奇使然,还是天生有一颗向上的心,人对于高山总是会“心向往之”。高山或是可见而遥远的目标,又或是前进路途中必须越过的障碍,但不论如何,见到它,就会有向着它出发的强烈愿望。
远山之下,尽是坦途。山的高依托于周围的低,又俞显得周围的低,相对于山的高峻,周边的地形,无论高低起伏、沟壑河谷,都显得索然无味,寡淡得过于平俗了。于是,活在平原上的大多数都把山看得既神秘又高尚,高山已然变成了心底的一种象征。上了山,也不仅是体验到高度的上升,还有心底阵阵的满足和惬意,就像是脱离了庸俗,达到了隐逸于深山老林中古刹仙观那般地飘邈灵动。
远山之下,红尘中蜿蜒着四方的路,却在远方被大山砍断,仿佛路的尽头。古语有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重重,水迢迢,对于古人而言,越山无非栈道,渡水唯有靠船,于是山水都成了路上的老虎,阻碍了路的延伸。看到山高水阔之处,常忧思出路何在,可每每当你走到你以为的路之尽头,却总能发现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跨不过的河,远望时觉得极为艰难的事到了跟前却犹如水到渠成般迎刃而解。
对于今人来说,路可是太通顺了,宽阔的河道上架上了桥,高峻的山梁上绕上了圆环又打上穿山的洞。远远看去,便知道路还在延伸,那种“疑无路”的感觉也不复存。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有“疑无路”的时候,就像站在远山之下的人看到远山所产生的忧虑和彷徨一样,这个时候,便需要每个人提起勇气,敬畏着去靠近远山,试探着渡过它,就像摸着石头过河那样,谨慎但咬紧牙关。翻山越河的苦,更让人知道修路架桥的可贵。难怪古人会修路筑桥皆是福缘,消除了人们面对远山的苦愁,不是大大的善因又是什么呢?
远山之下,众人皆得安稳,跨过了高山,回首望去,似乎少了些威压,却因着山上的路觉得亲近了许多。(郭腾飞)